人格特质
经常在美剧中看到,匿名戒酒会(AAA)中最后完成互助仪式的《宁静祷文》: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拜数十年来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证主义智慧所赐,性格(人格特质)逐步不再被视作”有勇气就能改变的事”,无论在企业还是学校中,改变人格都不应该再成为教育培训的目标。
人格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的得分高低,都不存在脱离具体环境的绝对优劣,但是有匹配性的差别。
以目前在学界最受认可的“大五人格模型”而言,外倾性(Extraversion)和宜人性(Agreeableness)得分极低的人,在独立工作的岗位上表现优于得分极高的个体,而在协同工作的岗位相反。
多数岗位的效能与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呈正相关,与神经质(Neuroticism)负相关,然而艺术创作类型的工作与之相反。
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与专注程度呈负相关,高得分者不适合要求严谨流程的岗位,比如电工、化工、药房管理等,然而却适合大多数需要持续学习的岗位。即使是同样的职业岗位,在不同风格的组织内,所匹配的人格特质也可能完全不同。
以笔者自身的大五人格测试结果与过去的职业经历为例:
-
外向性(Extroversion)得分为33/100,比较内向的性格,喜欢安静、独处,不喜社交活动,乐于从独处中获取能量,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之中很不舒服。刚开始工作时,在商场里工作,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的顾客(浅关系),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并且在其中难以获得乐趣,在门店中工作绩效并不如意,这一方面因素或可占一定因素。
-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 即上文所说的神经质-Neuroticism),得分为22分,意味着情绪非常容易波动,对于情绪的改变非常敏感,也较为容易产生共情(Empathy)。 宜人性(Agreeableness),通常解释为此项特质高的人较为友善和乐观,而低得分者较为具有批判性和攻击性,笔者此项得分为62分,结合第二项因素来看,笔者在工作生活中都对人的发展问题非常有兴趣,也特别喜欢与人促膝长谈。在最近的成长教练(Growth Coach)练习中,笔者也发现自己在倾听、反馈、共鸣的方面有一定天赋,很容易就能进入倾诉者的情绪状态,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与人产生深层链接的状态。
-
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46分,位于统计数据的中间位置,生活中粗线条(讨厌叠被子)但是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一板一眼地了解、执行(近期在工作中推行的站立式会议、5S、标准化操作手册等等)。
-
开放性Openness,报告中做Intellect,得分76,热爱思辨、学习等智力活动,渴求新知的刺激,生活中自己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都是在阅读和思考。工作中,笔者也常常担任“点子王”的角色,往往是第一个尝试和推广新的工作方法的人。此项特征的高分与后文中对于人格优势的结果有大量交叉印证。
发现你的优势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盖洛普优势识别器》这本书,这套测评方法与工具最早由优势心理学之父Clifton教授开发,教授去世后,由他的外孙Tom Rath发扬光大,继续完成了2.0版本。以Facebook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以及许多500强企业都采用这套工具测评员工的人格优势,作为匹配岗位的关键参考。
Clifton的优势心理学思路非常明确:人格特质难以干预,但是可以通过测评工具准确识别优势领域,在其中专注发展,扬长避短而非取长补短,有两个实证研究以资参考:
- 上世纪60年代,研究者测评了六千多位高中生的阅读能力,经过同样的速读培训,之前中等的学生们从平均每分钟90词提升到了150词,而之前在阅读上表现出天分的学生,从平均每分钟350词进步到了惊人的2900次,这充分说明了应该讲时间精力和教育资源专注投入到优势领域中;
- 在一家企业中,所有员工都提交了人格优势测评问卷,但领导只对随机分配到实验组的一般员工反馈了测评结果——你在人格优势测评中被识别出了哪些优势。结果一年后,实验组的年度绩效比控制组(未反馈测评结果)显著提高17%。
笔者近期获赠一本《盖洛普优势识别器2.0》,测评结果发现,34项优势中,笔者最为突出的五大优势如下:
-
Intellection 智力活动: 此项优势明显的人喜欢智力活动,喜欢不断地锻炼大脑的“肌肉”,通过不同方式加以锻炼,例如通过解决问题、完善点子或者理解他人感受的方式;此类人通常非常内省,内省给予他们时间用以反应和思考,他们生命中思考的嗡嗡声永不止息;
-
Learner 学习者: 此项优势明显的人永远都在努力学习和提高,学习的过程与获得的知识对他们一样重要,从无知到胜任的学习之旅使他们充满能量,他们为能够学习新的知识、开启新的项目和掌握重要技能而感到激动;通过学习,他们逐步构建自信。
-
Relator 与少数人的深入沟通和亲密关系: 喜欢与已经熟悉的人打交道,易于且乐于与人拉近关系,即便他们有广泛的社交圈子,同时他们也非常渴望有一个非常小的圈子能够拥有难以置信的深度关系。
-
Input 输入、收集: 此项优势明显的人非常好奇,常常希望知道地更多,对于信息、书籍、格言、事实非常渴求甚至有收藏癖。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世界因为无限的复杂性而变得令人激动。
-
Deliberative 谨慎: 常表现为决策时的极度严肃谨慎,尝试预测所有的阻碍和困难之后再做决断,偏向于“理性决策模型”——尝试将影响决策结果的所有因素和权重都考虑在内。
熟悉笔者的人应该会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太准了!”
联系前文关于性格特质的部分,笔者平时对于学习和智力活动的投入、对于新事物的渴求、对于深度人际关系的重视都跃然纸上。工作中很多新的项目、工具、思路、管理措施也往往由笔者带入团队,学习->输出->受到赞赏->学习乐趣+被赞赏的动力加持,形成了一个正向的闭环,正是工作之中最为满意的部分。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笔者也在朝着更加智力密集、更加容易与人产生深度交流的方向前进,比如,如何构建一个持续自我提升的学习型企业、如何做好一个他人可以深度信任的成长伙伴都是笔者心之所向。
总结
时间有限,简单梳理了一下近期学习人格理论和优势理论的知识,结合笔者自身的测试结果和个人工作生活经验进行解释。
- 幸福生活与性格特质、优势的关系
- 理解性格特质和优势是难以改变的
- 发现和接纳自己的优势和性格特质
- 专注于在生活中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 获取更加愉悦、专注、充满意义感的幸福生活
而找到靠谱的测评工具和理论成为了重中之重,坊间流传甚广的九型人格、MBTI、性格色彩等等人格测评工具其实在心理学界早已被抛弃,但由于其极端化、两极化的描述,易于为人所接受,符合“有限理性”的人类认知特点。
本文单从感性层面为专业作品站台。更多理性的数理统计分析,请参见李晓煦《三生有幸》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