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是一个计算机科学词汇,可以理解为有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
人生算法面对复杂而变化多端的世界时,应该始终坚持的简单原则。
保持成长型心智
人在看待人与事务发展时的观点普遍位于两个极端之间:
万事万物皆是天定的、不可改变的,成功取决于是否有天赋 =》 僵化型思维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想要获得成功,需要非常努力地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 =》 成长型思维
两种思维方式在生活中造成的影响可简要于下表中进行对比:
思维模式 | 面对成功 | 面对挑战 | 面对失败 | 处理亲密关系 |
僵化型思维 | 认为成功由于天赋(我很聪明) | 喜欢逃避(做不好就不会被认为是天才了) | 我天生做不了这个、我太笨了 | 佳偶天成(要是我们两个有矛盾,那一定是因为ta不是The one) |
成长型思维 | 认为成功由于努力(我很勤奋) | 喜欢挑战(这种难度的题目能帮助我突破能力上限 | 我不够努力、我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 任何良好的关系都需要努力获得( 可能是我最近不够努力去倾听ta的想法) |
持续以成长型心智看待事物,不仅能够帮助个体获得更加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有效避免陷入自怨自艾的抑郁情绪,更能帮助个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无论是事业、家庭还是个人发展。
面对观点不同采用建筑隐喻而非战争隐喻
隐喻是人类构建概念的基本要素,人之所以能够理解之前从未见过的事物,就是借助隐喻的力量。
语言学中定义了人类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几类隐喻:
空间隐喻:
- 高兴为上,伤心为下: 高兴起来(Cheer Up),消沉(I’m feeling Down)
- 有意识为上,无意识为下: 起床(Get Up), 陷入昏迷( Under Hypnosis)
实体与物质隐喻(将经验概念视作实体)
- 通货膨胀将我们逼入墙角(拟人)
- 完成这部书需要很大的耐心(量化)
容器隐喻(将概念、事务视作容器)
- 我们在森林里面
- 他处于热恋中
- 我们已经脱离了困难
这些隐喻构建了我们的整个概念体系,没有隐喻,我们就无法形成对这个世界的有效认知。反过来说,我们在无意识中选择的隐喻类型对于我们理解一切事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人与人的经验各不相同,对待事物的看法自然不同。在看待交谈中的观点不同时,人们最自然采用的一种隐喻是——战争隐喻。
你有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观点(有一个立场)
另一个参与者不同意你的观点(有另一个立场)
另一方放弃他的立场(屈服)并接受你的立场(胜利),这对你们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都很重要(他是你的对手)
观点的不同将变成一次观点的冲突(矛盾)
你考虑你如何能更好地使他相信你的观点(计划策略),能列举什么样的证据(集结队伍)
你感受到他观点中的薄弱观点,于是你提出问题,提出异议,来迫使他放弃自己的观点,接受你的观点(攻击)
在回答他的问题和异议中,你设法维持自己的立场(防守)
当争论深入下去时,维护你的整体观点可能需要一些改进(撤退)
你可能提出新的问题和异议(反击)
要么你觉得累了并退出争论(休战),要么你们两个都不能使另一个信服(僵局),要么你们中有一个屈服(投降) 在采用战争隐喻看待观点不同时,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就会不断攻击对方的观点乃至对方本人,很多人际矛盾由此而来。
而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采用建筑隐喻来看待观点不同,会有新的发现:
建成一个建筑物,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努力(如果相互拆台,那什么都无法建成);
为了完成建筑,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原材料(你的观点很好,但可能不适合这个);
建筑会面对雷雨、冰雹乃至地震的威胁,我们需要对材料敲打,努力将建筑物变得更牢固(我们的观点中都有漏洞,让我们去粗取精,找到让这个房子最牢固的方法) 采用建筑隐喻而非战争隐喻,正是成长型思维在语言范畴层次上的体现,更能加速你我成长。
参考资料:《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George Lakoff
积攒文化资本
社会学家布迪厄发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类资本:
- 社会资本(人际关系)
- 经济资本(钱)
- 文化资本(知识、学历、书籍)
- 符号资本/政治资本(通过符号将以上三种资本合法化的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可能来源于拥有社会资本(良好的生意关系、权力寻租),也可能来自于文化资本(有正确的投资知识),反过来也受制于缺乏社会资本(被当权者剥削、被通货膨胀洗劫)和文化资本(加入传销、庞氏骗局)。
而社会资本由于人脑的物理上限(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和空间限制(在中国横行的黑社会老大到了美国可能只能当小弟),也存在硬性限制。
对于青年来说,积攒文化资本成了获得社会阶层跃迁的最佳途径,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决策质量,而身处高社会阶层的人之所以在高社会阶层,正是因为他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次数高于常人。
一个努力向上的年轻人,在 24 岁到 36 岁这 12 年,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将自己的心力押注在完全受自己控制,严谨地制定个人自修计划,利用人类强大的好奇心,攻占一个又一个领域,积累庞大的文化资本。另一种做法则是在这 12 年中,不断地参与各类聚会,或者花天酒地,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或者不断跑场子,交换名片,认识一个又一个所谓大牛,时间、关系受他人制约。两者哪个更容易取得成就?
前者正是多数精英们走过的路。中国如韩愈、曾国藩;西方如富兰克林、芒格、德鲁克。就像德鲁克所言:
供职的那家报社下午出版。我们早上 6 点开始工作,下午 2:15 出版,于是我迫使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和法律机构的历史、普通史、金融,等等。就这样,我慢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我现在仍然坚持这个习惯,每隔三四年我就会选择一个新的领域,例如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艺术、经济学,等等。三年的学习当然不足以让我掌握一个领域,但足以让我对它有所了解。因此,在 60 多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地学习,每次学习一个领域。这不仅让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迫使我去了解新的学科、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我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它们的假设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而文化资本也分为三个类别:
具身的 ——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客观的 —— 书柜中的书
制度的 —— 文凭、职业认证
若没有真知灼见,满屋书香也难掩迂腐之气,而缺乏真才实学,纵有千百张证书也难以胜任工作。
专心致志地投资自己,积攒具身的文化资本,道阻且长,有人同行否?
用作品发声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 Linus Torvalds (传奇程序员,Linux系统和开源黑客文化的引领者)
能够侃侃而谈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写出令人信服的雄辩文章的人很少;
能够指点江山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构建战胜市场的投资体系的人很少。
宏观来看,你希望自己的声音被众人听到,希望自己能够获得阶层跃迁,希望能够获得财务自由,单单积攒文化资本不足以致胜,更重要的是做出令市场买账的产品,无论这个产品是一个圆满完成的项目、一间漂亮的民宿还是一个吸引人的游戏,被消费者所认可的产品才具有价值,而停留在脑中的伟大设计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人的生活,更不用提让人付费。
微观来看,做出成功的产品的期待会倒逼自己不断补充知识,将道听途说的知识变成体系化的智慧;会督促自己不断试错,找到正确的路径。
边际成本最省原则
边际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是指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一般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的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也就是说的是规模效应。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
如何有效降低边际成本?
奴役机器,解放人
试想你工作10年,每个月花费三分之二工作时间在进行数据核算,而新来的小伙子花了三个小时写了一个程序,5分钟就能获得你半个月辛苦工作的成果;
华尔街投行裁掉了数以千计的常春藤精英,因为AI算法更精准可靠,响应速度以毫秒计;
富士康裁撤了数以万计的工人,因为机械手臂生产线的质量稳定,交期可靠,还不用给加班费,交社保。
掌握编程、拥有人机对话的能力是21世纪的必修课。
不断探寻T–1,找到具有更广泛解释力的思维模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市场由数以亿计的个体组成,每天产生的交易量是天文数字,怎样才能让人民获得最幸福的生活?怎么样才能让我的生活质量更高?
如果只凭我们自己观察,估计只能看到千丝万缕的一团乱麻,但是经济学家们总结出了供需关系、利息、产权等等一系列经济学思维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看清经济运行的脉搏。
古时人类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视作洪水猛兽、撒旦附体,采用禁闭、放血甚至是肉体毁灭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脑就如同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生病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例如,时而抑郁时而异常兴奋的郁躁症其实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等脑中的化学物质失去平衡而导致的,而这些化学物质失衡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刺激、内心信念冲突导致,针对不同原因,通过药物治疗、认知疗法甚至仅仅只是脱产、多运动就可以治愈。
同理,为什么学习英语非常重要而其他小语种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学会英语之后你能够和世界上大部分人进行沟通、能够读懂世界上最重要的著作、明白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付出了同样的学习成本,获得了沟通利益的最大化。
而掌握一门外语之后,再学习其他外语,其边际收益其实增长很小,但掌握英语、编程、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跨学科人才,绽放出巨大能量成为”黑天鹅“的几率要远高于前者。
后记
周六下午学习编程的过程中,突然想到公众号许久没更新,而脑中涌出了一个想法——有必要将自己的信念体系完整梳理一遍,以备日后复盘。同时也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学海无涯,此文会不定期更新。